有关今年这个“史上最长的黄金周”的问题,早在节前十天,各大新闻媒体和行业中人,就已经给出了准确的推论和预判,并没有令人诧异或突然性的现象,关于这点,我在9月30日发出的《写在2012年十一黄金周来临前的小文章》中已经提到过。甚至那些抱怨不断的游客们,也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只是不同的人对压力所承担的能力有所不同而已。承压能力大的,一笑了之;承压能力小的,抱怨多一些。其实说到底了,三个字——“人口多”。
这几天从电视、报纸、网络上看到,一大批被推到前台的专家们,神采飞扬的针砭时弊,大谈旅游业的弊端和某些与民生相关的话题,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我真不明白,解决黄金周旅游乱象的方法,就仅仅是调整一两个政策的事儿?知道旅游产业涉及多少环节,关联多少部门,企业经营中有哪些内容,有多少可控性,游客出行有多少模式,关注点都在哪里吗,……?诸如此类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岂是荧屏、报端之上,三五百字就能说清楚的?!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因为我担心的是,国内旅游业又会被某些拍脑袋的人瞎折腾,也不愿意看到有些经不住推敲的“解决方案”被无限的拔高并广泛传播,最后又成为一个笑话。
我们还是先说说造成今年黄金周旅游问题被高度关注的原因有哪些吧?
第一, 出游的人数巨大。这个其实是最大症结所在,今年黄金周的出游人数不是1-2个亿,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这什么概念?近1/3的中国人在全国“乱串”。我说“乱串”一点儿都不过分,这比春运还乱,春运好歹人员流动有规律可循,周期还长,可放在黄金周旅游这个范畴上,那就真的没法掌握了。我们既不知道游客可能去哪儿,也不知道他们大概怎么个停留方式,更不可能知道他们的路线,这怎么应对?所以黄金周的旅游乱象,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那就行了。
第二, 某些部门好心办了坏事儿,不但火上浇油,还火中添碳,实在错愕不已。这个黄金周游客感觉最不好的,除了景区拥堵之外,最大的抱怨是什么?交通啊。而今年黄金周最大的交通症结在哪里?高速公路上的自驾车啊!景区拥堵是旅游旺季常有的事情,别说黄金周排队,平常到了各类节假日,哪个景区不排队?这个不奇怪,但干涉企业运营,逼着景区降价,这个就有点儿莫名其妙了。按照老百姓的说法,纯属多管闲事儿,结果你看是什么?里外不是人吧!景区收入少了不说,老百姓也没玩好。至于突然放开高速公路收费的决定,我个人更是觉得荒谬之极。不谈为什么了,昨晚看央视新闻,就有游客对着镜头说,以后遇上免费的事儿,再也不出来凑热闹了,什么时候收费了,什么时候出来。想想看,拖家带口的出来玩一趟,到底是钱重要啊,还是心情重要啊?!
第三, 面对利益,某些企业丧失了职业道德。什么是职业道德?保证你的服务和产品质量,不以次充好,不坑蒙拐骗,这就是职业道德。明知道接待量是多少,还要超员接待,还没做好应急方案,还推卸责任,这种事儿别说是“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应该做的,就算是本份的商人,也不耻为伍啊!这跟客车超载、工作超时、人口超生有什么差别???居然有景区的接待游客量超过了所能承受量的十倍,这到底是喜讯,还是隐患?!要不是重量级的新闻媒体换了报道的语气,可能那些限制游客进入的紧急措施都不会启动。我真搞不明白,你们到底还是不是企业啊?!品牌、名声都不要了,脸面和风险都不顾了,责任和良心都抛掉了?!
第四, 经济宽裕的国民对旅游的向往和渴望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同时出游,就是喜欢旅游呀!这是天性。只要经济上和时间上允许,外出旅游,享受天伦之乐、新鲜空气、美好风景、陶冶情操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这跟带薪假期、黄金周的次数和时间长短有着根本上的关系吗?国家没有带薪制度吗?有啊,可带薪制度的执行,是个很复杂的话题,这完全不是靠着政府强制命令就能解决的,奉劝某些“高人”,慎重一些好吗?你们真以为,再增加一个黄金周或者真的执行了带薪假期,就没有拥堵了???笑话,站在游客角度考虑,只要有时间,有经济能力,就一定会出游,这是必须的!!!这就跟城市道路拓宽的情况很相似,目的都是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可解决了吗?越拓宽,堵的越厉害,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了。话说回来,汽车持有量的增长好歹还有个极限,可国民对旅游的需求和渴望,会有极限吗?!
第五, 冷热不均,地区差异失衡。这个还真得说是我们国内旅游行业的问题了,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经营单位,都有问题。从历年的情况看,每个黄金周,都会有这种失衡的状态出现。越是知名的景区,越是火爆,而某些不知名的景区,虽然也有增长,但很少会出现那种超过接待量的情况。要我说,还是宣传引导的不够。真以为游客们愿意去跟别人一起挤吗?不是,没地方去啊。一说出去旅游,脑子里反应过来的景区基本还是那些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难道说,只有这些地方的景色才是最好吗?只有这些地方才最值得去吗?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旅游行业平时的工作做的不够细致,不够专业。
当然啦,肯定还会有一些其它的原因,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接下来,我说说我的一些建议,不过要讲清楚,解决方案不可能盯着一个点去做,最好的解决方案一定是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的。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旅游企业接待工作是不是应该纳入法律范畴的问题。我个人坚持认为,要想靠企业自身凭着职业道德和良心来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都明白,商人重利,在经济利益的面前,有几个商人能把控住自己的?那怎么办,立法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中国旅游法草案正在征集意见,我坚决拥护把景区接待量和超量接待纳入其中。交通上有超载超员的处罚;人口问题有超生的管理与处罚规定;劳动部门有超时工作的限制和人员保障制度,那么旅游为什么不学习呢?!从长远看,这个问题如果列入到法律中,对企业也是有好处的。
其次,是加大新的目的地和景区的宣传和引导。我们国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有47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就更不用说了,这些情况哪儿是几千个景区就能笼括的?这几年各地的旅游开发如火如荼,可重建设、重利益,轻宣传,轻服务,结果是什么?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度、发展度、收益性完全失衡。知名度高的景区逢年过节被撑死,知名度弱的景区艰难维持。可过了这么多年,这个情况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知名度高的景区,还是那么百八十家,特定的时段,不出现拥堵,那才奇怪呢。也许有人会很委屈,因为他们确实也做宣传了,可宣传的手段和方式有变化吗?除了在电视台放放短短十几秒的广告,就是到各地做展会,跑跑旅行社,这些方式能告知多少游客,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嘛,这都是什么时代了?这话题不能延展了,其实咱们旅游行业的人都知道传统宣传手段的效果。
再次,合理的设定旅游假期。我个人说明一下,我不反对增加假日来缓解需求的集中爆发,但怎么做,不能模糊不清,必须做细致的考量。有人说,中国的法定假日太少,全年只有23天(其实只有10天)。这个观点我严重不赞成,谁说中国的法定假期少的?连上周末双休日,中国的法定假日是52×2+10=114天。只不过问题在于,真正能够连贯在一起的、时间在5天以上的假日只有2个。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春节是家庭团圆的日子,一般很少外出。虽然这几年春节期间外出旅游的人数增长很快,但毕竟一年2个长假,还是无法满足国民旅游的需求。那么只是一味的强调带薪假期合理吗?前面我就说过,带薪假期是个复杂的话题,这个跟行业有关、跟企业性质有关、跟经济形势有关,不要笼统的去说,最好能再细化一些。比如每个季度可以有一个长假,或者在带薪假期制度下面设定一个旅游假,这样公民可以将旅游假期和法定假期捆绑起来,也是可以改善目前的现状的。
第四,是市场手段去平衡与协调。我个人也非常厌恶地方性的门票经济,有些景区的门票价格已经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不是一个“假期降价”的临时性指令就让国民满意的,甚至可以说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真正的问题在于,谁允许它们不停的涨价?我们的相关部门,有没有对景区涨价的理由、成本做过专业的调查与核算,有没有真正的执行听证制度,有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国民的利益着想呢?而为了降低国民的旅游成本,临时性的出台一些政策,更是造成目前的混乱现象。既然政府已经考虑到了拉动旅游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为什么不能制定出常态的促进政策呢?比如旅游目的地对自驾游车辆信息与交通部门的对接,比如游客的身份信息与民航部门的对接,比如对景区门票价格的严格审核制度等等。举个例子,现在去饭店吃饭,还能领到一张停车卡呢,我就不信,政府出面了,还不如饭店的经营者?
第五,充分的利用好信息化的技术和手段。我是搞旅游信息化专业的,对这个行业有着6年的研究与实施经验,从目前我们国内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以及一些景区已经实行的信息化项目来看,诸如景区游客流量控制、车辆控制、人员疏导、在线预订、应急调度和游览过程监控等等,统统可以做到。不但能够实时提供数据,也能够支持提前预判。国家旅游局现在在推广智慧旅游的工作,而智慧旅游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有公众服务和景区管理,像今年黄金周中出现的问题,不但可以做到提前预防,还能做到应急处置。比如说,景区的门票、周边的酒店、索道和区间车,甚至包括停车场的车位,完全可以做到提前预定或者预约,当数据显示每日的接待量达到上限,就可以不再提供当日预定或者预约了;再比如华山景区的交通车调度,完全可以根据视频监控和流量预警系统,及时做好旅游车的调配,哪儿还会出现游客被困在山上无法下来的情况呢?只要真的把这些设施和系统用起来,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一定就能获得保障。
写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总结一下,中国的国情和国外不同,有些事情照搬国外的不可取;旅游行业也有自己的专业性,可不能出了问题就乱投医;旅游也是关乎国民生活质量的大课题,完全应该被列入民生问题去考虑;旅游业的涉及面很广,只靠某个部门,用某一种方式就像解决所有的问题,绝对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