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服务满足游客需求 “品质旅游”应如何打造
  • 来源: 编辑: 时间:2012-10-11 点击:
  • “十一”长假期间,安徽省有效应对游客骤增等新情况,旅游秩序良好,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等主要指标全面飘红,而游客投诉量同比下降30%——

    完善预案,规避名山变“人山”

    在合肥从事金融工作的李东告诉记者,长假出游,听到最多的就是“快走”二字。在停车场,导游催促上车“快走”;在景点,管理人员催促参观“快走”;在游览途中,前面的游客被后面的游客催促“快走”。

    “西湖见人不见桥,故宫人山如潮,三亚海滩成饺子锅,大梅沙滩人比沙子多。 ”回想今年“黄金周”,很多游客第一感受是:挤!

    同国内其他景区一样,安徽省名山大川也遭遇客流车流高峰。应对得如何?游客投诉量最能说明问题。长假期间,全省无重大投诉,一般性旅游投诉34起,同比下降30%。

    有效应对得益于周密部署。长假第三天,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5.7万余人,创单日游客接待量历史新高。为了缓解观景成“看人”、名山成“人山”现象,景区保护与管理指挥调度中心的智能分析系统,及时作出了预报和预警,不少团队游客临时调整线路、错峰出游。同时,景区设立的电子显示屏将各个景点的接待情况,第一时间传递给八方游客,方便游客选择合理线路。针对骤增的自驾游,景区开放所有立体停车场,设立临时停车带,并免费开放政府单位停车区域。另有100名志愿者与交警一起,在游客集散的重要道口和关键节点引导车流。 “车虽多,但是挺有序,比我预想的好。 ”河北游客辛国庆说。

    九华山风景区,所有自驾车辆到游客服务中心后均换乘景区大巴上山,136辆客运大巴、12小时不间断循环发车,有效缓解了景区交通压力。芜湖方特首次使用预约服务,热点项目开辟老年人通道、启用临时休息区;所有室外项目延长开放时间,并增加参与性强的娱乐活动,对游客进行合理分流。

    满足需求,消解“冷热不均”

    不再是“一山遮万宝”,不再是观光游打天下。今年“十一”长假,我们欣喜地看到,九华山大愿文化园、安庆五千年文博园、蚌埠花鼓灯嘉年华、六安金领欢乐世界等文化旅游景区异军突起;融绿色生态、红色旅游、金色采摘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舞热”大别山旅游;合肥、马鞍山等地博物馆游、都市近郊游、生态农业游方兴未艾……“今年黄金周的黄金效应,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们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业态的成果。 ”省旅游局市场处负责同志深有感触地说。

    然而,记者也发现,与一些景区的人山人海不同,省内部分3A级景区的游客量仅有小幅增加,有的甚至与平时差不多。事实上,即使黄山这样的热门景区,非旅游旺季也常常会遇到“吃不饱”的情况。

    “冷热不均”在很大程度是旅游产品供应不足。安徽大学旅游系主任李东和认为,今年出游人数大幅增长,有惠民新政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旅游开支的提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而黄金周的“成色”正体现出旅游消费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释放潜在的消费能力、促进旅游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关键要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弹性休假、错峰出游的制度设计。

    对于那些不温不火的3A、2A级景区来说,只有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内涵,丰富提升景点品位,带给游客别样的体验,才能长期有效地吸引游客。

    “带薪休假制度不能很好地落实,导致旅游需求只能在国庆长假满足。明知道会比较拥挤,但民众没有办法选择其他时间。黄金周也就无法成为黄金月。”李东和分析说。

    提升服务,“受虐游”回归“享受游”

    景区拥堵、通行不畅,游客容易心情烦躁,但如果迎面来的是微笑的问候、周到的服务,大家的心情就会欢畅许多。网友“明前茶”就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凌晨4点,登上黄山光明顶,等着看日出,又冷又饿。一位当地农妇吭哧吭哧,背着一筐热玉米上来叫卖,价钱公道,10块钱,又香又甜。收钱时,她反复嘱咐大家玉米芯子别乱丢,等会儿丢到她的袋子里,退1块钱。那一刻,疲劳、寒冷、焦躁一扫而光,有的只是感动。 ”

    “旅游资源再好,如果没有贴心的旅游服务和优质的旅游环境,其旅游形象和效益也会大打折扣。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杨勇说,服务质量是一个看似弹性很大的概念,如何让概念落到实处,标准化建设是必要环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景区运营还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在游客接待设施、旅游标准化等软硬件建设上明显不足。

    在人流如潮的景区,游客的科学流动显得尤为重要。李东和建议,不妨将上海世博会时期疏导游客的成功经验移植到现行景区管理中,将精细化的路线设计、人流管理提上工作日程。

    放眼全球,旅游业已呈现大众化、网络化、散客化新趋势,建设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十分紧迫和必要。国家旅游局去年提出,争取用10年时间初步实现“智慧旅游”。安徽省旅游部门也在致力于推动旅游信息化进程,通过手机、电脑或移动终端,与“智慧旅游”系统实时互动,及时、便捷地满足游客“去哪儿、怎么去、吃什么、玩什么”等需求,并在安全出行、在线支付、旅游维权等方面提供周到服务。对于省内景区来说,只有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才能在新一轮旅游竞争中赢得主动。

    记者 李跃波

  上海工商 

申明:本网站是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旅游信息的服务网站,部分文章或图片取自互联网,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若未提出,我们将视为认可!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