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黄山市政协专门召开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座谈会,委员们就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纷纷献计献策。这是近年来黄山市政协围绕如何把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主动献策出力的又一行动。
黄山市是一个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又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2008年1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黄山市挂牌成立。为促使这项工作全面启动,黄山市政协组织委员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研,召开专题常委会议进行协商讨论,并向黄山市委、市政府报送了《关于率先启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建议案》。2009年,市政协又组织委员对建议案的办理情况开展“回头看”视察活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在政协的跟踪关注下不断向前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荣获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入选全国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随后,黄山市政协又召开了徽州文化创新研讨会。委员们提出,棠樾牌坊群、呈坎古村落、屯溪老街等要在加强保护中,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肯定,并被吸纳进市政府制定的有关文物保护和管理、促进旅游与文化结合等相关文件中。
在今年市政协全会上,民革黄山市委关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结合的发言,罗毅力、胡晓耕委员《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发言,得到了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的批示。
为解决黄山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在游客中认知度不高的问题,今年5月,黄山市政协就黄山风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建议把风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融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中,多形式宣传黄山的“黄帝文化”,设计文化旅游线路,打造黄山文化遗产品牌。
在日前召开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座谈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和委员就文化遗产如何融入旅游问题,提了很多具体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门别类地融入到发展乡村旅游的景区和古村落,挖掘整理徽剧等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以解决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工作,依托‘徽州四雕’、徽派盆景、徽墨歙砚、万安罗盘、徽州漆器、名茶制作等传统工艺,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制作水平和文化品位,让游客‘看得中、买得起、留得住、送得出’。”
此外,黄山市政协文史委精心编辑出版了《黄山市文史资料》、《古代商人》、《近代商人》、《徽州大姓》等文史书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作者 汪鹤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