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安徽省文物管理局正式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城墙和寿县古城墙,与江苏、湖北、浙江等6省7县市明清城墙“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记者近日获悉,安徽省两项目得到国家文物局相关专家初步认可。为了保护古城墙,凤阳县投入2亿元对周边居民进行拆迁补助。如今,拆迁已完成过半,部分居民迁入新居。
比故宫大上万平方米
明中都遗址位于凤阳老县城和政务新区之间。凤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唐更生介绍,中都城建成时共有内、二、外三道城墙:“外城”周长30.36公里;二道城称“禁垣”,周长7.67公里,高2丈;内城称“紫禁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方形,规模比北京故宫还大一万多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决定在凤阳建都,经过6年多施工,都城已初具规模时突然罢建,经过历史朝代更迭,这座都城,今天宫阙殿宇尽毁,仅存皇城午门、西华门及两段城墙。
“但是都城规模、遗物、遗址,仍然十分壮观,且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有学者称赞中都故城为‘东方巴比伦,明代第一流’。 ”
1982年3月10日,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对其进行“保护现状,重点维修,分期实施”。
午门霸气重现
修复后的皇城午门霸气十足,午门基部四周,总长约500多米的白玉石上,有牡丹、龙凤、云朵等浮雕。虽历六百余年变迁,仍能看出雕琢时的精细痕迹,棱角分明,磨损并不明显。
“这方面,比起南京和北京的故宫午门基部的少量花饰,中都城浮雕是独一无二的。 ”唐更生说,午门修复已经完工,下一步,准备对城墙、西华门等处进行修复维护。
登上午门城墙,北面望去是一片庄稼地,后面是护城河,左侧的古城墙延伸西去,远处的墙体被绿色植被包裹,望不到头。
凤阳县计划将现有皇城内农田改为苗圃或花园,其他小区域根据实际,相应规划为文物建筑、道路、绿化等;宫殿建筑与南面的鼓楼、钟楼是城市的三个制高点;护城河外30米绿化带可供游人消闲。
征集民间文物
眼下,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正鼓励农民自愿献出流落在民间的明代文物,并筹集资金用于收集古城砖等遗物。 “在征集过程中,有80多件石刻被居民送往文物所院内,轻的一两百斤,重的有七八百斤。”
在该所院内,一块数百斤的庞然大物引起记者注意,“那是螭首,传说中龙生九子,螭便是其中之一,古代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 ”工作人员表示,除了栏板石,居民提供最多的是城砖,约30万块。
记者从一块明城砖上发现,600多年的砖块上竟然还刻着字,“有的是工匠名、字章,便于官员管理,各地方单位打上字,方便对数量和质量进行监督统计,不像现在有些工程,出了质量问题有时都找不到源头。”工作人员说,“有些城砖烧制过程复杂,有学者说需要三年才能出一块,更加抗压、耐冻、防腐。”
居民撤离古城
“紫禁城”内住着500余户当地居民,有的祖祖辈辈在此,已历数百年。
“凤阳县投入2亿元资金,对古城墙周围民居进行拆迁补偿,以便从建筑学角度和视觉效果上,对古城进行更深层的保护。”文物部门介绍,去年底启动,今年3月份正式拆除原居民老旧自建房。如今,90%居民已经签订过拆迁补偿合同,剩余部分会在近3个月内完成。新建的安置房在新城区县政府附近。目前,拆迁工作已经完成过半,新居也建设过半。
在皇城内一处,78岁的陈大爷闲坐着,家中已经有5代人居住在此,100多年了。他介绍,自家的房子还是文化大革命时候,城砖部分被拆除,他们捡来后建造的。住了这么长时间,眼看着要走,有些舍不得。